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农副产品时讯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市场行情

湖北之声报道:一头猪的创新发展之路 ▏2021湖北三农观察

  湖北是生猪养殖大省,今年以来,湖北将生猪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十大全产业链之一,建立链长制,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创新推动生猪产业从饲养为主向饲养、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产业链条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转变。

  保种选育,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10月18日,第21届全国种猪大赛(湖北赛区)在华中农业大学举办,湖北金旭农发公司选送的种公猪与来自全国各地特优级种猪“选手”同场竞技,并获得两项冠军。同时在现场展示了公司培育的新品种“楚香黑猪”,不仅产仔数高、增长速度快、料耗低,而且口感独特。

  “我们从2018年以来与华农深度的合作以后开始基因育种。”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向阳向记者介绍,“现在‘楚香黑猪’已经经历了六个世代,到第七个世代我们就会申请新品系,进行大面积的繁育,育种的目的就是终端,市场的需求就是口味,我们要用终端的消费来引领育种的思维。”

  

  金旭农发培育的“楚香黑猪”

  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长久以来,湖北生猪企业都从国外引进瘦肉型洋种猪,因其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在市场格局中占据优势。2020年,金旭农发启动湖北首个生猪大数据基因组育种高科技项目,依托自身三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一个国家级种公猪站所培育出的“楚香黑猪”,打破了“国外引种到退化再到国外引种到退化”的循环怪圈,大力发展湖北地方畜禽品种,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赤壁市官塘驿镇御屏山林场,由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占地500亩的种猪基因资源联合育种科研基地正在加快建设,联合育种将通过构建繁育体系、大数据集成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着力解决种猪育种瓶颈问题。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贤忠介绍:“联合体系中有14家湖北省最大的种猪企业,其中有5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还有14个专家院士,这种‘产学研’加上区域性最大的种猪企业联合在一起,能提升我们育种的‘产供销’,这种产业模型和商业模式非常符合中国未来育种的方向。”

  据了解,联合育种科研基地预计明年5月建成,可覆盖湖北省规模化猪场3000万头的产能。同时,湖北金旭种公猪站可年产优质种公猪精液超过30万份,为湖北乃至全国生猪种业的快速改良和基因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位于华中农业大学的种猪性能测定站

  谈起湖北生猪育种技术,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畜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汪明阳信心满满:“我们生猪的基础比较好,我们整体的养殖水平是很高的,种好,猪的质量才能好,生长速度才能快,我们整个生猪产业链发展水平才能提高。”

  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形成链式产业集群

  湖北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科学育种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强项。在牧原农牧老河口生猪养殖基地封闭的猪舍里,负压异味收集设备对生猪气味进行工业化除臭;巡检机器人在猪舍顶部的轨道上通过3D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高新设备,为后台实时传送着温度、湿度和异常声音等数据。

  大数据养殖是农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中农业大学赵书红团队在猪表型大数据智能化采集技术方面也实现突破。运用最新算法,通过IP摄像头、电子耳标、栏\舍饲料消耗计时器等设备,实现生猪在养殖过程中,体重、体尺等数据无接触的测定工作,准确率能达到97%,不仅能有效应对非洲猪瘟,还能减少人员的投入。

  “不管是生产还是育种,都需要大数据来判断你的生产水平。”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赵书红点开手机上的测试视频说:“现在我们需要智能化的新设备新方法,比如说CT扫描,可以直接算出来这头猪有多少根肋骨,有多少瘦肉,有多少脂肪,可以进行活体测定,猪的表型智能测量,只要它走进摄像头的范围里,就能实时把体重、体尺一下子算出来,我们觉得很振奋,我们自己感觉挺有信心的。”

  

  猪表型智能测量系统

  以智能科技为导向,湖北生猪企业在打造全产业链进程中,将会拥有更多话语权。2021年1月正大集团总投资约24.95亿元,在咸宁市崇阳县落地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三年时间正大集团在襄阳、咸宁和宜昌分别建设三个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的目标已完成,屠宰、销售、产量等各项指标全线飘红。预计到今年年底,还将出栏生猪30万头,自动无人工厂蒸饺生产线和年产1.2万吨的全自动化卤肉生产线,让企业地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

  “科技的注入,让企业在全产业链发展,多环节的投入中,形成互补态势。”正大集团中南区种猪贸易中心总监杨新宏介绍:“单纯的发展某一环节会不稳定,所以正大把整个环节串起来,近几年我们就在发展食品加工和屠宰,现在养殖出现困难以后,饲料也可以补进来,屠宰也可以反过来补我们的养殖。”

  

  正大(襄阳)全自动化卤肉生产线

  依托公司养殖基地,金旭农发也已经打造完成从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品牌肉销售到有机肥制造、有机种植的完整的食品产业链,向全社会提供“从田园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务。今年6月,金旭农发与武汉市新洲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2023年建设一百万头生猪屠宰场,配套4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食品工业园进行精深加工,为企业补链强链增加砝码。“食品行业就是要把产业链拉起来。”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向阳对记者介绍:“一个企业不管是在终端还是在前端,一定要有一个持续盈利的环节来支撑,新洲的项目5月开始洽谈,6月份签的战略协议,现在正在办手续,我们一定要把老百姓融入到产业中,融入到乡村振兴中。”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黄国雄表示,湖北省将发挥技术优势,搭建生猪产业创新平台,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商业化生猪联合育种机制。到2025年,湖北省生猪出栏稳定在4200万头,种、饲、养、加、运、销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30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1000亿元左右,生猪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左右。

  策划: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采写:湖北之声记者刘飞

  审核:李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110/t20211028_38322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